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2011-05-17

属性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社会属性,包括社会身份、社会阶层、社会联系、影响力、活跃度、信用等等。社会的稳定取决于社会成员是否认同各自属性,并遵守基于各自属性的社会规则。社会网络正在迅速实现社会生活的网络化,此时,如果能将参与者的社会属性显性化,会使社会网络加快达到稳定状态。 

关系 

在社会网络中,根据我们和相邻节点拥有的共同好友数可以把相邻节点分为强关系(多)和弱关系(少)。从分析角度:强关系可以判断一个人的社会属性和兴趣爱好;弱关系可以了解一个人的接触面。从行为角度:强关系可以帮助过滤内容、引发共同行为,弱关系可以提高信息灵敏度、扩大社交。 

身份 

人们在社会网络里的身份和形象既有和现实世界相同的部分,也有不同的部分。和现实世界一样,人们在社会网络里的身份也可分成显形的和隐性的,即人人可见的和只有好友才知道的。但和现实世界不同,人们在社会网络里的身份分可伪装的和不可伪装的,语言行为容易伪装,但关系难以伪装。 

地位 

微博和现实世界一样,人们存在地位差异。分属不同领域但地位相当的人在现实世界难以相识,但在微博里容易相互结识。地位的不同可从互动中判断:地位低的人通常更多地转发地位高的人的信息。地位相差太多的人难以结成朋友。地位低的人一般需要以请教的口吻才能得到地位高的人的回应。

稳定 

人类社会的稳定不光需要“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竞争,更需要合作和利他行为,其中最重要的是“强互惠”行为:在团体中和别人合作,并不惜花费个人成本去惩罚那些破坏合作规则的人–即“利他惩罚”。网络社会要实现稳定,也要形成强互惠关系,即,建立透明的合作信用,并惩罚违背者 

利他 

当一个群体能够对群体内各种身份的参与者提供与之身份相关的准确的显形信用时,强互惠者的利他惩罚活动容易实施,群体合作容易建立,此群体在进化中占优。社会网络将人的社会关系平移到网络上,参与者的社会信用难以造假、且易显形化,因此社会网络演化的核心是建立合理的利他惩罚机制 

从众 

微博中从众现象普遍,因为赞同他人可以获得正确感和社会认同。团体规模越大,从众行为就越普遍。支持异议者能减轻从众束缚。同样,榜样的行动会被跟随者模仿,不论好的还是坏的。接触到慷慨榜样的儿童更容易捐赠,接触到自私榜样的儿童更不容易捐赠。前者的数量可达后者数量的八倍! 

行动 

我们在社会网络中易受环境影响产生群体性行为。然而我们受弱连接(微博中的关注)触发的是信息转发等简单行为,而没有具体行动。实质性行动的触发必须靠强连接带动,当我们看到身边朋友做了某事时,我们才会去做同样的事情。因此,要引发具体行为,必须要给已做此事的人授予显著标记!

部落

原始部落不是以经济为手段、而是以地域为划分、以信用和荣誉为标尺、以号召力为驱动的组织。社会网络打破了地域界限,使非赢利性的长期联系成为可能,因此新型部落在社会网络中大量出现。其特点为:一、以共同爱好为纽带;二、围绕在一或多位影响力高端周围;三、交流频繁,方式多样。 

趋势 

微博只是一个巨大的、深刻地改变整个社会的趋势的开始,这个趋势叫做“社会行为网络化”。人是社会动物,我们80%以上的行为是社会行为:家庭、工作、聚会、分享……这些社会行为正在迅速迁移到社会网络上,使我们的社会联系更紧密,社会活动更便捷、高效。社会网络是一场社会革命!

分析 

传统社会学研究中有个“测不准原理”,在大范围、真实和完全描述这三个指标中,任何研究都只能取其二,而不可能得到全部准确的数据。这一魔咒从大约10年前开始被Web2.0时代打破了。随着人们社会生活的全面网络化,我们的社会行为被完整记录下来。我们迎来了网络比我们更懂自己的时代! 

智慧 

人类个体进化趋于顶点,但挖掘群体智能以超越个体极限之路前景广阔。社会网络提供了崭新的实验场。制订简单有效的规则,使网络上涌现出更高级的智慧,并使得群体智能的结果被大家共享,是未来社会网络面临的光荣挑战。将来会出现强大的群体决策、复杂的众包协作、个性化的信息门户等。

2011-03-04

(这篇文章是我尝试的微博体写作,分成十段左右,每段140字上下,每写一段就发布在我的微博上,最后汇集成文,欢迎大家关注我的新浪微博:@王煜全)

在互联网人的眼里,腾讯就象是古龙《七种武器》里的青龙会,庞大、神秘、坚不可摧。然而,就象《七种武器》描写的那样,只要我们勇敢、机智、下定决心,看准对方的弱点,青龙会也绝非不可战胜。因为,互联网既像错综复杂的江湖,时刻要斗智斗勇;它又不像一成不变的江湖,技术在迅速升级,应用在推陈出新,造就了机遇的永存。

第七种武器:拳头。

拳头最直接,也最难防范,因为它简单迅速、直指要害。就象Kik Messenger和Whatsapp,直接从手机地址簿调用好友关系做IM。腾讯如果也做类似产品,则会和自己的QQ发生冲突,如果不做,则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地盘被蚕食。国内现在已有个信、米聊等好几款类似产品上线,如果能随着用户群的增大不断完善功能(例如信息共享、自动同步、游戏平台等),市场前景不可限量。所以,第七种武器是以地址簿为基础的IM。

(附注:这段文字发布到新浪微博的第二天,腾讯就发布了自己的IM:微信。然而,微信虽然能给同类IM带来压力,无疑也同时会对其核心业务QQ造成损害。)

第六种武器:霸王枪。

霸王枪枪大力沉,使用的关键却不是靠蛮力,而是借势,借势舞枪,才能举重若轻。以Facebook和Twitter为代表的社会网络是全球风潮,国内的领军人物则非新浪微博莫属。新浪微博上已经有很多用户以私信代替了传统的IM。但新浪微博仍然只是一个信息分享平台,聊天能力的设计差强人意。幸好新浪开放了微博的API,创业者完全可以利用新浪微博已经建立的人际关系网络、基于新浪微博的开放接口做出方便易用的IM。所以,第六种武器是以微博为基础的IM。

第五种武器:离别钩。

古龙说,离别是为了永远的相聚。IM和现有的多数社交网络有一个共同特点:好友关系由网络平台掌握,并且不开放。如果提供一个功能,让用户自己管理好友关系,使应用开发者可以直接基于用户自己提供的好友关系做应用,社交网络将失去上帝,但将拥有未来,因为这样才真正实现用户自治。所以,第五种武器是以手机电话簿和新浪微博的关系为基础的用户自主管理的开放的社会关系平台。

第四种武器:多情环。

社交网络带来的是休闲游戏的流行。我们肯定都曾经在在社交网络里接受过好友推荐的游戏,或者在邮件里收到过朋友转发来的好玩的休闲游戏。如果能把休闲游戏稍做改造,在游戏里输入好友的邮址后就能直接生成邮件发给好友,好友如使用双方就可确认好友关系并可实时互动玩游戏,同时可植入IM功能,这样好友圈好友,圈子就会迅速增大。例如,国外有一种适合双人玩的“心灵感应”游戏就可以用来做改造。所以,第四种武器是借助好友传播的休闲游戏。

第三种武器:碧玉刀。

刀是最大众化的武器,做应用也往往要从最大众化的需求入手。P2P(即内容和应用的横向转发)是手机用户的根本需求,但原来受运营商DRM只许下载不许转发的错误思想影响,迄今手机上仍然没有P2P平台。做出大众欢迎的P2P平台,自然可以顺便提供IM功能,这样在转发时可以顺便留言。所以,第三种武器是P2P平台加IM。

第二种武器:孔雀翎。

孔雀翎代表漂亮的出奇制胜。上QQ经常被称为挂Q,因为挂在QQ上就能看到好友的状态,但这个状态在社会网络时代已经显得过于简单了。在社会网络时代需要能够提醒我们社交状态的客户端,比如哪些好友想一起去吃饭、哪些好友想联网打游戏等等……大家还记得瑞星的小狮子吧?这些功能用一个永远挂在电脑桌面一角的客户端去实现再适合不过了。所以,第二种武器是显示社交状态的客户端。

第一种武器:长生剑。

没人能够长生不老,企业也不能,尤其是当他的核心产品针对的是某一特定年龄段的用户群的时候。属于上个年代的、使用相对窄带联系方式的用户群已经成年,将逐渐不再引领时尚;而今天的、更喜欢使用宽带多媒体技术通讯、更愿意使用语音和视频而不是文字输入的年轻人将会成为新的趋势的缔造者。为这些年轻人服务的企业将会成为未来的腾讯,比如做了摩尔庄园的淘米网。所以,第一种武器是面向更年轻人群的多媒体互动工具。

总结:

腾讯有四大弱点:一是只能以QQ为基础,二是只在邻近领域扩张,三是QQ的形式不能有太大改变,四是关系层不能太开放。消除腾讯竞争威胁的战略重点也有四:一是新型IM直接打击腾讯软肋,二是在新的、腾讯拓展不到的地方生长,三是借助现有的大潮流大趋势,如无线互联和社交网络(包括微博),四是开放关系层。

最后声明:

我写这篇文章三个目的:一是还愿,前一阵答应了要写如何应对腾讯威胁;二是告诉大家腾讯不可怕,大公司都不可怕,可怕的永远是你还未知的革命性的新对手;三是尝试微博体写作,之所以选这个话题是因为互联网圈今年几乎是全体企业都视企鹅为洪水猛兽,讨论甚多却无解,只能到处漫骂解气。我来凑个这个热闹,其实和腾讯没任何私人恩怨,只希望大家别怕腾讯,你不怕他就不用恨他,这样我反而帮了腾讯,哈哈。

名人

名人在微博里粉丝众多,容易产生自己跟随者众多的错觉,不自觉地高估了自己的影响力。其实很多粉丝是看热闹,不是跟随者。因此名人在微博里要格外警惕,一旦和别人口角,都会被当成闹剧的主角而被长期围观。美国前总统丹奎尔曾因口误被媒体抓住,以后媒体天天盯着他,专抓他的口误。

朋友

微博使很多人成了朋友,似乎拓展了交际面,其实只是因为准实名使我们看到的人更多、找人更方便。两人在微博上能否成为朋友遵循的还是现实世界的法则:一、社会阶层相当的人容易相互认识,甚至可以跨领域;二、相同兴趣、社会阶层相近的人可以相互认识;三、有能力的人会被伯乐接受。

信用

微博其实有信用,不论在微博里说什么,即使没加V,只要不是马甲,都会变成信用沉积下来。但在微博这样迅速形成的社会中,信用如能显形化,将会使社会更加迅速地趋于稳态(自然界的鹿角、雉尾都是信用显形化的例证)。信用效果明显的社会(守信有益、不守信吃亏)才会是稳定的社会。

时尚

微博的单向关系大大提高了信息扩散的速度,而准实名制保证了信息的信用,因而微博已经成为时尚信息的重要传播渠道。在这样的渠道里,你想要有多时尚是由你自己决定的:你可以很传统,主要靠好友传播获取信息;也可以把时尚信息的主要传播者加为好友,迅速触及时尚信息传播的中心。

传播

微博里的信息传播遵循和现实世界同样的法则:负面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广度都超过正面信息。接触太多负面信息,我们的心情和看问题的态度都会产生负向偏移。因此,微博的重度用户容易对社会产生更加负面的认知。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重度用户增加信息源的丰富性,同时提升自己的信息素质。

过滤

在微博里做谁的粉丝是我们的自由,我们只会粉自己有兴趣的人,忽略自己没兴趣或不认同的人。这样,我们在微博里看到的是不完整的话题。因为人以类聚,这样的好处是:话题符合自己的兴趣(好友过滤);坏处是:滤掉了不同意见(群体偏见),也滤掉了自己没关注到的领域(一叶障目)。

交友

微博里一个键就能加名人的关注,天天能看到名人在那里聊天、打嘴架,下意识会觉得和他们很熟,如果附和两句还得到了名人的回应,更是觉得自己已经是名人的朋友了。这时如果要求名人办点事而名人不理自己,则容易对名人心生怨怼。其实名人是名人、自己是自己,离人近不代表是朋友!

认同

写微博者的心态会受到评论者的综合影响,支持者众多,写微博者的自我认同感会得到加强;但评论中的少数反对意见者也容易给写微博者造成受到微博整个群体反对的假象,因而降低其自我认同。持社会公认的主流意见的人容易获得认同,受到挑战时也容易有人代为还击,因此自我认同较高。

道德

道德的维系依靠的是人类中脑系统的尾核和壳核–人的成瘾性行为涉及的区域。当我们发现违返社会规则的行为未得到惩罚时会觉得不舒服,而一旦公正得以建立,我们都会产生类似使用兴奋剂的快感。当惩罚违规者不产生自身代价时,惩罚行为最易出现。因此社会网络中易引发大规模道德声讨。

视角

微博和我们的五官一样,是我们了解外部世界的窗口。和眼睛只能接收可见光却“看”不到真实物体一样,微博反映的并不是完全真实的世界,而是我们微博好友的主观意识和态度,即微博这个小社会的“集体无意识”。因此,我们透过微博了解的世界会比真实世界更简单,更多冲突,更不理性。

2010-09-03

  Frost & Sullivan首席顾问 王煜全

  今年8月28日是新浪微博的周岁纪念。短短一年的时间,新浪微博聚集了超过2000万用户。新浪微博的发展迅速,除了体现了用户的需求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开放性。

  点开新浪微博的应用页面,这里已经有224个应用可供大家选择了,有电脑客户端、有手机客户端、有聊天机器人、有博客插件、有游戏,还有很多实用工具。数量如此众多的应用是如何迅速实现的呢?其实这并非新浪一家的功劳。

  在新浪微博的应用页面的左下角,能够找到找到新浪微博开放平台的入口。在平台上有随时可供下载的开发文档,以及如何利用开发文档进行开发的介绍和演示。任何一个开发者,不管是在互联网上还是在手机上,都可以参照开发文档的说明,自由调用新浪微博的开放接口,或者把用户信息发送到新浪微博里,或者把新浪微博导出到其他应用里,或者利用新浪微博二次开发出象微博分析家或者微博聚合阅读这样的新应用。

  最近的互联网里,充斥着对各大网站的一片骂声,包括对腾讯、对百度、对新浪……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大家认为:这些大网站垄断了互联网江湖,并且靠抄袭和跟随封死了创新者的路。现实似乎也支持这样的说法:这些大网站总是在别人的业务做得有起色的时候才以抄袭的方式进入,但几乎从来不收购,比如博客、比如视频、比如社交网站……其成功模式很简单,基于自己已有的人气,复制别人的业务,将流量留在自己的网站里。

  这确实值得创新者们焦虑:一个新业务要取得公众的认同、获得足够的人气是需要时间的,而各大网站借助自己现有的人气优势的半渡而击式的打法确实使他们难以招架。于是开始有人在喊微创新、有人在喊在夹缝中生存、有人在喊寻找大网站不屑做的角落……

  真的已经到了在夹缝中生存的地步了吗?真的只有放弃了吗?可是在国外我们明明看到了FaceBook,看到了Twitter,看到了一个又一个成功挑战了现有权威的例子啊。中国互联网产业打破垄断的机会在哪里呢?

  其实机会就在于开放,在于建立标准化的、可供第三方开放调用的能力。

  在开放面前,再强大的垄断者都是脆弱的,因为如果垄断者也开放,那么它只是加入了你的步伐,而且破坏了自己的既得利益;而如果不开放,它就无法应对开放者的挑战,只能认其发展壮大。

  虽然出身新浪,但其实新浪微博本身就是用开放对抗垄断的一个好例子,因为除了宣传优势,新浪微博很难借到新浪的势,而新浪微博渐成气候之后,又有几个依靠大网站的微博纷纷推出,但从用户数和活跃度上都和新浪微博相去甚远。其中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新浪微博的开放性大大高于其他几家。

  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象新浪微博这样的工具开放出来,为第三方开发者提供各种各样的能力,并逐渐形成可开放调用的联机功能层。基于这些强大的功能,即使是个人应用开发者也能开发出更加丰富的应用,这就是未来的横向细分的新产业链的雏形,在这样的产业链中,将有支付、广告、用户管理、GIS、版权内容调用(音乐、杂志、新闻等)、邮件等等丰富的功能向第三方开发者开放。在这样的产业链中,应用层和功能层分离,任何垄断者都只能在一个环节里取得局部优势,如果不向其他环节开放就将被淘汰。

  这是最艰难的时代,因为这是一个新产业链的开始;这是最美好的时代,因为这是一个新产业链的开始。

  (本文摘自《互联网周刊》专栏,我的微博:http://t.sina.com.cn/wangyuquan)